“工業4.0”最早是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概念,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動化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隨即在歐洲乃至全球工業業務領域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認同。
機器人,工業4.0時代的標志性發明
傳統的制造業正悄悄地發生一場大變革,工業4.0時代的到來,將自動化流水線生產制造模式逐漸向互聯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制造模式過渡。“工業4.0”核心是應用物聯網、智能化等新技術提高制造業水平,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通過決定生產制造過程等網絡技術,實現實時管理,形成“自下而上”的生產模式革命,在節約創新技術、成本與時間同時,還擁有培育新市場的潛力與機會。
而機器人技術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自問世以來,經歷四十多年的發展已取得長足的進步。那么,先了解下國際上對機器人的分類,通常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2類:=1 \* GB3①工業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現代制造業重要的自動化裝備。自從1962年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以來,機器人技術及其產品發展很快,已成為柔性制造系統(FMS)、自動化工廠(FA)、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的自動化工具。= 2 \* GB3②服務機器人是機器人家族中的一個年輕成員,可以分為專業領域服務機器人和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很廣,主要從事維護保養、修理、運輸、清洗、保安、救援、監護等工作。
工業機器人:2025年全球銷量將達到85萬臺
所謂工業機器人是一種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人,它可以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這些機器人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也就是接受機器的指揮。
在中國的制造業中,每1萬名工人中只有30臺機器人。相比之下,按1萬名工人為基數,韓國擁有437臺機器人,日本為323臺,德國為282臺,而美國則為152臺。所以采用工業機器人的優勢特別明顯。首先,在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企業使用工業機器人代替工人,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大幅降低運營成本。而且在某些精密度要求高的工種里,比如在沖壓、壓力鑄造、熱處理、焊接、涂裝、塑料制品成形、機械加工,機器的表現更穩定、錯誤率更低。另外,機器也可以完全替代人類從事有害物料的運輸等工作,這無疑將大幅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加速企業轉型。
以全球發展來看,在整個機器人產業鏈上,我國國產機器人產業還比較落后,由于無產業鏈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的支撐,關鍵零部件仍需從國外進口,長期受制于人。而國外進口的機器人,價格并不便宜。第二,即使企業一擲千金買下眾多機器人之后,更艱巨的考驗則是由誰來操控這些機器人。不管機器人多智能,短期內,工業機器人仍然需要專業人才來編程操作,機器的高效運轉依然離不開人的配合。缺乏專業的人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制造業企業采用機器人的步伐。
盡管如此,工業機器人依然是工業4.0時代的重要體現。從全球來看,工業機器人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在中國市場尤為明顯。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國際工業機器人市場于2010年開始恢復性增長。從全球范圍來講,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運行中的工業機器人比2008年下降了0.5%。2010年,全世界新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逐步接近2005-2008年的高峰期,共供應了12.1萬臺工業機器人,這就意味著工業機器人的全球銷售量與不景氣的2009年相比幾乎翻倍。由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約29.4萬臺,同比增長16%,預計2017年在34.6萬臺左右,直到202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到85萬臺。
服務機器人:2018年全球市場總規模將近130億美元
隨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一種智能硬件,服務機器人產品將通過與軟件加深融合的方式對傳統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不斷實現更為強大的功能和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作為物聯網生態系統中的信息交換中樞,服務機器人還將借助互聯網和云為其他聯網設備提供隨時、隨地的信息輸入,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代替用戶對其它聯網設備進行自主操控,為用戶提供智能化服務,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預測,預計2015-2018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總規模約394億美元,四年年均復合增長率21.07%。2018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總規模將近130億美元。在此大背景下,愛森機器人站在風口上,發展前景廣闊。
未來,隨著全球視野下的“工業4.0”的推進結合“中國制造2025”,將會有更多的機器人服務于人類,并影響著世界。